融智新闻

当前位置: 首页  >  融智新闻  >  正文

​三下乡系列报道之一——物流工程学院学子用青春脚步丈量非遗传承之路

时间:2025-07-01作者:浏览:

为深入挖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“木洞山歌”的艺术魅力,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创新,我校物流工程学院三下乡“物小志”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队伍于7月1日深入巴南区木洞镇第二社区。通过街头采访、对话居民、记录山歌故事等形式了解“木洞山歌”,用脚步丈量非遗文化,用镜头记录传承故事,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洞山歌的保护与传承贡献青春力量。

活动中,“物小志”成员们分组走访木洞镇老街、山歌广场等地,与当地居民、文化工作者展开深入交流。“过去插秧、打谷时满山都是歌声,现在年轻人更爱刷手机,愿意学山歌的少了”“希望山歌能走进学校课堂”……受访者们从生活视角讲述木洞山歌的变迁,道出传承面临的“断层”隐忧。

(图1 “物小志”成员进行采访)

在走访过程中,志愿者们偶遇了正在山歌广场排练的当地山歌艺术团。艺术团负责人热情地向同学们展示了木洞山歌的经典曲目《薅秧歌》《打谷调》,从田间地头到日常生活,它以灵动的歌声陪伴在劳动人民身边。是振奋劳动精神的禾籁,是知识传承的盘歌,是特色鲜明的神歌,他们都是巴渝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“每首山歌背后都有一个劳动场景,都是先辈们智慧的结晶”。

(图2 “物小志”成员对社群群众进行采访)

活动最后,志愿者们来到木洞镇第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,与社区工作人员就山歌传承创新展开座谈。社区负责人介绍,近年来社区通过举办“山歌大讲堂”、组建少儿山歌队等方式推动非遗传承,但受众群体仍以中老年人为主。对此,“物小志”团队提出了“山歌+新媒体”的传播设想,建议通过短视频平台、线上教学等方式扩大山歌在年轻群体中的影响力。  

传承不息,步履不停。“木洞山歌”,这一从长江之畔走来的艺术瑰宝,在千年时光中沉淀,与多元演绎中绽放,本次实践通过“调研+传播”模式,让青年学子深刻体悟非遗保护的时代责任。相信在无数青年志愿者的传承下,它定会持续散发独特魅力,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、传承巴渝文化的永恒旋律!

(图3 “物小志”成员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流)

上一条:重财学子“三下乡”|“物小志”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伍开展女性健康知识讲座,共筑健康生活 下一条:重财学子“三下乡” | 物流工程学院实地调研农产品电商直播现状

关闭

地址:重庆市巴南区龙洲湾街道尚文大道906号(401320)

电话:023-88968651 传真:023-88968650

返回原图
/